定音鼓协奏曲为什么最后一头扎进鼓里(关于贝多芬作品的一些问题)-凯发体育百家乐

德永信251

本篇文章给大家分享定音鼓协奏曲,以及定音鼓协奏曲为什么最后一头扎进鼓里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。

内容导航:

q1:《定音鼓协奏曲》最后需要演奏者用头砸鼓是真的吗


是真的,谱子上会标明最后把头砸进去。不过用的是道具鼓,鼓面是纸的,不敲,专门用来砸的。

q2:定音鼓在管旋乐队里面起的是什么作用???


定音鼓在乐队中以打节奏为主,并在高潮部分烘托起气氛,可以说是不可或缺。在许多协奏曲中,旋律以弦乐、管乐为主,但定音鼓作为打击乐部分虽然不明显但使整首曲子更加协调有力,在一些旋律复杂的曲子中(例如卡农),旋律部分也以定音鼓的节奏来判断进入时机。

q3:定音鼓的历史沿革


(西元1600年之前)

定音鼓的前身是古阿拉伯的纳嘎拉鼓,约13世纪后期传入欧洲,15世纪在中东用于军乐队。回教徒和土耳其人用它和小号当为征召大家集合的讯号。第一个被引入西欧的定音鼓是在中世纪被库鲁萨德斯(crusaders)所带进入的。这些定音鼓都无法调音。一直到15世纪末,在西方文化中定音鼓还是一个非常新奇的乐器。亨利八世(henry viii)是第一个使用定音鼓于英国骑兵的军乐中。约在同时期,詹姆二世(james ii)也将定音鼓放在马被上纳入乐团中使用。 (1600-1750)

17世纪初期,定音鼓还不被使用于一般宫廷音乐中。只是做做即兴的效果,也没有在纸上记谱。通常只是作伴奏和加强节奏感之用。在17世纪末,定音鼓也被接受为乐团的一部份。且在一些重要且著名的巴洛克作曲家,如巴哈(bach)、亨德尔(handel)及普塞尔(purcell)的作曲中已占有一席之地。然而在这个时期,定音鼓主要用在巴洛克交响乐团中,有如同管乐器的后备支援者,作用于支撑铜管乐器的背景。因为在那时期,高音都必须先固定好。所以一般而说,当时的定音鼓演奏时的音程多为4或5度。 (1750-1825)

在古典时期,打击乐器的使用越来越普遍。定音鼓早期是无法调音的,而这时的定音鼓可以转动每跟螺栓来改变声音的高低。但此过程却是慢且棘手的。因此,想再一个鼓上迅速改变音高是难以做到的。到了古典末期,定音鼓的构造也改变成绳紧型的定音鼓了。很多有名的作曲家使用了定音鼓于他们的主要作品中,包括有海顿(haydn)、贝多芬(beethoven)、柏辽兹(berlioz)。尤其是柏辽兹,在他的幻想交响曲(symphony fantastique),定音鼓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贝多芬也将定音鼓当为独奏乐器。尝试使用非正统的调音音程(如减五度、小六度等)。 (1825-2000)

在1821年,定音鼓构造的最大突破-机械式踏板的设计。用脚的动作简单的完成调音的工作。此项突破使定音鼓的表现更具变化性。浪漫派、印象派及现代的作曲家更善加利用了这项突破。有了如此灵活的踏板,在一套包含4或5个定音鼓的曲子中,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很多不同的音高。如巴托克的协奏曲(bartok concerto for orchestra)就再短短的九小节内改变了多于十个的不同音高。

在今天,定音鼓更是现代乐团中不可或缺的乐器。他们的用途就又更广泛了。如背景效果、节奏的加强及独奏的表现,一直是交响乐队中打击乐声部的固定乐器,是重要的色彩性伴奏乐器,也适于其他各类乐队。


q4:定音鼓的基本奏法有哪些?


定音鼓是打击乐器的一种。由鼓面和鼓桶,以及鼓槌组成。定音鼓是管乐队或交响乐队中的基石。 鼓面原来用动物皮革制作,50年代发明了塑胶鼓面。 鼓桶原来用铜制作,现在通常使用比较轻的合成纤维材料。

演奏技巧

定音鼓

定音鼓的鼓槌系木制,顶端包以毛毡等材料,制成各种软硬、大小不同的鼓槌。鼓槌对奏出的音质有很大的关系。

槌头大的鼓槌可用于演奏丰满、洪亮的声音;中等槌头的鼓槌适合于演奏强度适中,偏于轻快的音乐;小槌头的鼓槌宜用于各种特别精缀的奏法。演奏员可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鼓槌。

定音鼓一般用两根鼓槌交替击鼓(也有同时击两鼓来奏和弦的),基本奏法有两种:1.单奏,2.滚奏。

无论在一个或几个定音鼓上所奏的任何节奏型都是用单奏法奏出的。滚奏是两根鼓槌用同样的力度连续快速交替的单奏组成。

定音鼓能奏出极轻的pppp直到震耳欲聋的ffff等一系列巨大的力度变化。

为了能奏出音符的准确时值,常用2、3、4指轻按鼓面来制住多余的声音,但是在演奏一系列短促的音时,无法使用这种手法,可在鼓面上放一小块毛毡来达到制音的效果

q5: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作曲背景


作曲背景:


《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》是布鲁赫十九岁在科隆时开始构思的,但是它在九年后才在科布伦茨完稿,1866年4月初次演出,作者亲自指挥。这首乐曲后来通过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和萨拉萨蒂的演奏之后,便像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那样闻名于世,成为众多小提琴演奏家常演曲目之一。


1865-1867年,布鲁赫担任德国科布棱茨宫廷的乐长,在此创作了他最为人所知的《第一小提琴协奏曲》,并与当时第一流的小提琴家如大卫、约阿希姆、萨拉萨蒂等人结下了深厚的交谊。受到这些演奏家的影响与启发,布鲁赫后来又为小提琴写作了大量作品。


扩展资料


《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》协奏曲按惯例分成三个乐章。第一乐章是一首前奏曲,用不完整的奏鸣曲形式写成,从定音鼓轻微的滚奏开始,在乐队和弦式的进行和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句几次交替出现后,独奏小提琴便奏出乐章奔放有力的第一主题。


主题简短的陈述后,发展部首先发展第一主题,而第二主题则穿插其间发展,同时结合着独奏小提琴的一系列装饰乐句,使这一热情奔放的合奏具有奇妙的效果。


但是当发展部告一段落后,只见开始处的木管合奏同独奏小提琴华彩乐句的交替重现,而乐章的两个主题都被省略掉了,乐队以一个从最强减到最弱的下行乐句,把音乐不间断地转入第二乐章。


q6:关于贝多芬作品的一些问题


《致爱丽丝》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钢琴小品之一,但在他生前未发表,乐谱发现于1867年。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(1810年)为他的学生,名叫苔莱塞·玛尔法苔伊的十七岁少女所作。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,显然是为了适合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。发表以后,不胫而走,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。

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,环绕基本主题,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,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、欢乐情绪的音调,在f大调上呈现;其二则建立在低声部的6音持续音上,色彩暗淡,节奏强烈,表现了孩子气的烦恼情绪。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,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,从而构成一个表现美丽、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。

参考资料:http://www.cyueqi.com/music_info.php?music_id=36

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,作品61。这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,也是所谓三、四、五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,多数认为这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优秀的一首。大部分小提琴协奏曲都是d大调写成,贝多芬这首也是d大调。

这首协奏曲是那种典型的协奏曲格式,快慢快三个乐章构成。其中第一乐章式奏鸣曲式。贝多芬的协奏曲(包括钢琴协奏曲)戏剧性都不是很强,从整体的情绪上来说也是不太激烈的。

第一乐章,不太快的快板。这一乐章从定音鼓的五击开始,因此这首协奏曲也被称作《定音鼓协奏曲》,乐队前奏将呈示部的主题首先演示一遍。其中的d大调主部主题沉静、安详,a大调副部主题力度有所加强,并在重音拍上采用顿音,显得非常坚定、果断。整个乐章中一直由主部主题占据主导地位,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有对比,但是没有激烈的冲突。整个乐章的情绪是沉着、坚定的。

第二乐章,小广板。这一乐章是典型的贝多芬抒情曲,是一种宽广的抒情。单簧管呼应着小提琴走出的乐句,一句一句平缓地流淌,其中间或有小提琴的快速经过句。最后,经过一个简短的小提琴独奏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。整个乐章的情绪是冥想、平静的。

第三乐章,快板,回旋曲。小提琴一开始就在四弦上奏出主题,这个跳跃的主题充满欢乐的情绪。随后,乐队重复。这个主题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现,最高到一弦高把位的泛音演奏,音域跨度极大,充分表现出欢乐和高昂的情绪。这个乐章的高潮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。

定音鼓协奏曲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定音鼓协奏曲为什么最后一头扎进鼓里、定音鼓协奏曲的信息别忘了在德永信创业网进行查找哦。

标签:##

上一篇

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

  • 评论列表

  • 队里面起的是什么作用???定音鼓在乐队中以打节奏为主,并在高潮部分烘托起气氛,可以说是不可或缺。在许多协奏曲中,旋律以弦乐、管乐为主,但定音鼓作为打击乐部分虽然不明显但使整首曲子更加协调有力,在一些旋律复杂的曲子中(例如卡农),旋律部分也以

    2023年01月09日 03:46

留言评论

网站地图